收藏碑贴需谨慎
在我国,收藏碑帖历史悠久。现存最早的碑帖是唐太宗《温泉铭》、 唐《神策军碑》的唐拓本。北宋时期大兴收藏之风,有名的《淳化阁帖》就是这个时期刻就的。传承至今的宋拓本是凤毛麟角,难得一见。到了清康乾时期,金石学盛兴。这时是碑帖收藏的又一个复兴期。现在拍卖会上所能见到的碑帖以明清拓本居多。
在中国传统收藏家心目中,善本碑帖是首选藏品,之后是宋版古籍,再次才是字画。1931年,罗振玉将所藏金石书画珍品出卖,其中明拓《乙瑛碑》、《礼器碑》分别标价200元、250元,而赵之谦、黄小松的篆书、隶书的对联才30元、50元。而现在的拍卖会上,名家字画动辄十几万元、几十万元,乃至上百万元,而碑帖价格多在几万元徘徊。到目前为止,拍卖会上还没有出现单件过50万元的碑帖拍品。
2006年中国书店第35期大众书刊资料拍卖会,上拍的碑帖高达165件,成交率也高达93%。这是否意味着碑帖市场又将掀起波澜呢?这些碑帖大都不是善本碑帖,而是普通拓本,最高价也就6000元,基本价位在千元上下,大多是供书法爱好者实际临摹之需和藏家增加品种之用。
由于藏家追逐善本碑帖,所以历来作伪成风。常见的手法有翻刻、填墨、填蜡等。碑帖被称之为“黑老虎”,一是指其颜色多为黑色,价值高,分量重如老虎。但更多是指辨别真伪难,制假手法多,防不胜防,稍一疏忽,就会上当,似被老虎咬了一口。比如,碑帖收藏在清末再掀热潮,哄抬的价格刺激了造假。琉璃厂一古董商涂抹伪造了“盖”“魏”两字未连的魏《张猛龙碑》,装裱极精,伪装成明拓本。清末著名书法家、收藏大家张伯英花三五百大洋购进——他也被“黑老虎”咬了。张伯英开始还挺高兴,与友人共赏,后自己勘破为赝品,拿到庆云堂寄售,直到解放后才被北京图书馆作为参考品廉价收购。
从1972年开始,“文革”中关闭的文物商店开始恢复古旧书籍、字画买卖。1993年9月北京市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的拍品中就有碑帖,一件《云峰山刻石》标示的参考价为12.5万至15万元。大部分的碑帖都在万元以上,但大部分都流拍了。
碑帖市场有几个标志性的高峰。一是1999年翰海的春季拍卖会,碑帖拍品整齐,档次高,拍卖价格也很高。它是集中征集,整体出现,引起市场很大的反响。如东汉明拓《张迁碑》以40万元成交、明拓《乙瑛碑》拍出21万元的高价。但自那以后,市场上就没有出现过那样好的碑帖了。再是2003年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购回《淳化阁帖》最善本,《淳化阁帖》是公元992年(北宋淳化3年)根据宋太宗的旨意镌刻的,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帖。它的高价回归彰显了碑帖善本的价值,体现出艺术价值、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