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娜丽莎你究竟有多少秘密? 达·芬奇特展
世界名画《蒙娜丽莎》局部
解剖《蒙娜丽莎》的眉毛。
500年前,无惧于道德的批判和宗教的禁忌,达·芬奇解剖了30具尸体后,在手稿中留下了他的疑惑:“我都解剖完了,但是‘灵魂’在哪里?”500年来,人类史上没有再出现过如达·芬奇一般百科全书式的人物。
灵魂在这儿
近日,炎炎夏日的台湾,刮起了一阵达·芬奇旋风。“天才达·芬奇特展——蒙娜丽莎的25个秘密”在高雄工艺博物馆展出。作为少见的大规模展览,同时也是达·芬奇巡回展当中最详尽呈现的一次展览,吸引了许多从北到南、想一探达·芬奇世界的观众:穿越五个世纪,透过65件器械模座、67件复刻版画及专题和37件摄影作品,去面对达·芬奇的灵魂,解读他的思维。
达·芬奇曾说“一日充实,可以安睡;一生充实,可以无憾”。而他本人便是这句话的最佳实践者。他是画家、发明家,也是哲学家、科学家;他不但发明起重机、飞轮、聚光灯,也发明可携式钢琴、双管长笛、武器,甚至是世上第一个发现动脉硬化症的人。达·芬奇被称为流体力学之父、解剖学之父、飞行理论之父,一生专注于探索自然奥秘与人类心灵,不间断地对世界进行全新的诠释,即使死亡来临的那一刻,依然在学习、研究。
此次展览筹备历时整整十年,主办方并不以呈现达·芬奇作品的真迹为诉求,而更想向观者展示一种理念:透过达·芬奇的多元贡献来展示他跨领域的多元探索、科学和人文艺术的结合概念,以及他不断研究、创造、发明的求知精神。展品中有诸多达·芬奇的复制手稿、飞行器、建筑模型以及光学、水力、音乐等精彩物件,还有数量很多的一比一复制画作。无疑,它们可以最广泛而全面、带领大众进入达·芬奇的艺术世界。
高科技破解“蒙娜丽莎的微笑”
此次展览,还破解了“蒙娜丽莎的微笑”背后的25个“秘密”。
蒙娜丽莎究竟何许人也?这一直是个问号,几百年来没人知道。在达·芬奇时代,托人作画的都是贵族。《蒙娜丽莎》背后的天空是以价值每公斤2000美金的青金石画的,可蒙娜丽莎身上却没有半点珠宝。所以,蒙娜丽莎的真实身份就如她那永恒的微笑一般引人遐想。
每年,有超过800万旅客远道来到卢浮宫,为求一睹《蒙娜丽莎》的风采。然而他们看见的,却与达·芬奇笔下的《蒙娜丽莎》有着天渊之别。这幅震古烁今的艺术品,与我们之间相隔逾500年的光阴和历史,它在1503~1506年间,又是什么模样呢?
法国摄影师兼工程师PascalCotte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多光谱相机,因此获得机会在法国政府以及卢浮宫的特许,拆下名画保护框进行精密的科学检测。他用那独一无二的相机,在无任何保护膜的状态下,用3小时为此名作拍下了13幅2亿4千万像素、极为精确的“全裸照”。这些史无前例高画质的照片,终于为世人揭露了25个从前肉眼无法看到的秘密。
当人们来到举世知名的《蒙娜丽莎》画作前,会发现无论从任何角度看,都感觉画上的人在对自己微笑,这是这幅作品最让人啧啧称奇的地方,可惜也几乎是世人对《蒙娜丽莎》最为直观而有限的了解。
通过语音导览,观者会知道:这幅画上原本有24个秘密,但所谓秘密就是蒙娜丽莎的背后有小路、丘陵或者头纱是画完之后才画上去的。不过,最近发现的第25个秘密是:《蒙娜丽莎》曾被认为没有眉毛及眼睫毛,现在我们终于首次确定这与事实不符!对要求完美同时又擅长解剖学的达·芬奇来说,不可能因为粗心而忘记画上眉毛和睫毛。目前画作的空白,用多光谱相机还原真相之前,曾有很多推论,例如年代久远,导致画作模糊、色泽变淡之类的猜想。而PascalCotte最终用他的高科技在蒙娜丽莎左眉上找到了一根“眉毛墨迹”:“虽然仅仅是一根,都算是证据。”。
此次拍摄中,另一重大发现是找到了《蒙娜丽莎》创作之初画面的原本色彩。展览贴出了很多原作的放大照片和真实颜色的还原照片,通过解析合成,把现在看到暗黄色泽的画面试图还原到当初达·芬奇真正赋予它的颜色。我们将首次看到《蒙娜丽莎》的最原始的颜色,欣赏到它在500年前的面貌,真像是:蒙娜丽莎的皮肤很白皙,面颊粉红,背后那片天空居然是湛蓝的天蓝色,能清楚看到道路、丘陵和更远方的岩石山等等。专家认为,画面目前展现的深绿色背景是500年岁月中,油墨颜色沉淀的结果。还有一些其他令人兴味盎然的细节,比如:蒙娜丽莎双手原本是要遮住自己的肚子却紧握毛毯的位置、她的笑容、面部大小、表情都曾经被修改。它眼睛附近的污渍是水垢,白点的龟裂纹路极可能是因为拿破仑曾把此画挂于浴室内造成的。岁月在美人脸上的流逝还表现在,如今蒙娜丽莎的笑容比达·芬奇当初所画的笑容角度略小,脸的面积也稍稍“缩水”。
简单就是终极的复杂
达·芬奇为后世留下6000多页手稿,他用意大利文写作,并以他自创的速记方法记录事情。此外,他更习惯采用“镜像书写”,即从页面右边开始向左边书写。只有为其他人写作时,他才会以正常方式书写。一些历史学家推测他这做法是为保护笔记的内容,其他人则认为由于他是左撇子,因此这种书写方式才更快更方便。
手稿中记录了他实验及解决问题的聪明才智。达·芬奇曾计划将它们编辑成为百科全书出版;可惜与他的许多伟大工程一样,最后无疾而终。
很明显,达·芬奇笔记只供他自己参考,结构散乱,字体潦草,多数没有标点符号,像是为跟上思想灵光乍现的那一刻。他的笔记最初只是一种工具,借以提升他的绘画造诣。透过研究解剖学,他能更精确描绘人体。透过研究植物和岩石,他的绘画更富真实感。久而久之,这些笔记已远远超出了表面的价值;他的手稿,已成为达·芬奇一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他是发明天才的最佳佐证。
相对于手稿的复杂难解,达·芬奇的插图名作《维特鲁威人》则清晰明确。他描绘了公元前1世纪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对人体结构比例所作的研究,演绎了“黄金分割”的概念,亦即人体各部分的完美比例。《维特鲁威人》可能是达·芬奇最著名的插图,据他的日志记载该作约于1492年画成。图中描绘的裸体男性,摆出两个前后交迭的姿势,四肢伸展,一个成正方形,另一个成圆形。这幅画堪称艺术与科学的结晶,完全展示了达·芬奇对人体完美比例的浓厚兴趣。达·芬奇经由仔细阅读维特鲁威的研究,结合自己对人体的观察画成此画,成为第一位借助数学来理解人体结构的自然学家。
“简单就是终极的复杂。”达·芬奇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