达维特与《马拉之死》
马拉之死(油画) 达维特
萨宾尼女人(油画) 达维特
18世纪70年代,古典主义取代洛可可艺术,开始在法国画坛占据统治地位。在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背景下,这一时期的古典主义不再追求古代艺术语言和精神的简单再现,而是以古典美为典范,把干预社会现实变革当做艺术创作的重要目的,因此也被称为“新古典主义”。它的代表人物是雅克·路易·达维特。
达维特(1748—1825)出生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,10岁便失去父亲。他最初的绘画老师是洛可可画家布歇,后来曾随巴黎皇家美术学院教授维安学习。1774年获罗马奖学金后,达维特赴意大利游学,受到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。1780年返回法国后接受了狄德罗的影响,他的早期作品《求乞的贝利撒留》因通过客观效果影射法国专制制度的残暴与昏庸而受到好评。
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,具有浓厚英雄主义情结的达维特参加了雅各宾党,开始将自己的艺术活动与当时的革命斗争紧密相连。他主张“艺术应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”,宣称艺术是取得道义、社会和政治理想的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他说:“艺术家必须是哲学家——在艺术中智慧只能追随理智的火把所指引的道路。”
1793年,雅各宾党人马拉被刺身亡,达维特应国民公会的要求创作了油画《马拉之死》。画面上,马拉刚被刺杀,匕首被凶手丢在地上,鲜血从马拉的胸部往下流淌,濒死的马拉左手拿着便笺,握着鹅毛笔的右手无力地垂了下来。达维特没有刻意渲染马拉之死的痛苦与挣扎,而是用肃穆的气氛来表现马拉的崇高和英雄的气质。低沉阴暗的背景下,光线明暗的对比运用,使得马拉这一形象具有了极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。“献给马拉,达维特”的题签又将画家的主观态度直接写于画面,情感更显肃穆而深沉。在这里,马拉的伟大没有被简单化和概念化处理,革命的崇高与悲剧性也就具有了更大的阐释空间。
1794年,热月党人发动政变,推翻了雅各宾党专政,达维特也被捕入狱。到了拿破仑执政时期,达维特的创作又开始活跃。他把拿破仑视为法国大革命的继承人与混乱的终结者,对他非常崇拜,并成为了他的宫廷画师。这一时期,达维特画了一系列肖像画和历史画,《卖菜女工》和《雷加米埃夫人像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。
1814年,波旁王朝复辟,随着拿破仑失败和传奇革命活动的结束,晚年的达维特对革命激情的幻想也逐渐破灭,开始了流亡生活,于1825年在比利时去世。
达维特建立的新古典画派以古代雕塑为范本,注重素描,对色彩的表现力却重视不够,但他的画作鲜明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光辉与激情,像他所期待的那样,已经超出了艺术范畴。革命者达维特的“理性王国”未能创建,《马拉之死》却给人们留下了长久的记忆与反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