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鉴扇子:折扇扇骨亦风雅
折扇,亦称折叠扇,一名撒扇,盖收则折叠,用则撒开。还因以扇骨聚其头而散其尾,故又称聚头扇。据说是从日本自宋代传入我国,后来即开始自制。因其引风驱暑舒卷炎凉,使用方便,又相对轻巧别致,普受大众欢迎。随后,书画家便在扇面上染翰丹青,展示才华;雕刻家也把刀工技艺施展于小小扇骨之上,故又平添许多风流雅韵,逐渐形成了书画艺术和雕刻工艺的“别体之作”,一扇在手已见其身份品位和人格表露。
单就折扇扇骨而言,好的扇骨本身就是风雅之物,亦是人们历来喜爱的玩赏品、收藏品。清代大书画家赵之谦扇骨铭曰:“扇之骨,可刻铭,无此骨,扇不成,是一定法,难变更”、“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,易慎取舍,知轻重”。前则诙谐有趣,后则语出自《周易·系辞下》,以扇骨喻人之风骨,可谓微言大义,意蕴深远。
大凡器物、工艺品之类,论其良窳(粗劣)、巧拙,不外从“料、工、形”三个字上衡量。即质地、材质、做工、形状、形制等方面。扇骨亦不例外。
常见的扇骨材质大体可用四字概括,“竹、木、牙、角”。以竹、木为多。有玉竹、湘妃竹、梅鹿竹、佛肚竹、棕竹以及紫檀木、鸡翅木、乌木、红木、檀香木、楠木、黄杨木、桃丝木等。嵌螺钿、髹漆的扇骨其基材多是竹,竹质比木质柔韧,有弹性,更适宜做扇骨。
所谓做工,主要体现在大骨(边骨)和聚头上。素面做工主要看水石打磨工艺,上等竹材经精细打磨后,似象牙色泽、质感(牙黄、牙白),温润可人,用久则如琥珀,如玉,即所谓玉竹了。雕刻的表现力丰富,最有讲究。刻法有阳刻、阴刻、留青、贴簧、沙地、透雕、镂空等。还有髹漆、镶嵌、戗金银等多种手法。
折扇的形制丰富多彩,精巧别致。扇骨根(笳)数,常见有9、11、12、13、14、16、18、20、22、24、28、30等。旧时全棕杭扇最多达60根。9根是日式扇,又称“九根葱”。女式“坤扇”,扇骨短、窄,但根数多在30以上,可使角度、开面变大,扇起来生风。
扇骨长度规格有8寸(28.3厘米)、9寸5分(31.7厘米)、一尺(33.3厘米)尺一(36.7厘米)、尺二(40厘米)等。
扇骨聚头有古方、琴方、尖根、茄形、梨形、葫芦、花瓶、蝙蝠、鱼尾等式样。比较考究的有“和尚头”,每根扇骨底端都要做成圆片,且大小不等,依次排列叠成球体,大骨外再补镶球面形成圆球,球内镶玉、翡翠等名贵饰物,外形光滑圆整,如同光头,很有趣。
目前旧扇骨的收藏已形成一个门类,而受到一部分藏家的青睐。笔者翻检出三件有代表性老扇骨(如图)与读者、藏友共赏。
其一,9寸5分长16骨阳雕山水竹骨。此扇骨为旧时行话“九五-十六”的标准规格,是民国期间沪上朵云轩制品。方寸画面,树木山石,楼阁舟车,点景人物,布局巧妙,远近分明,层次感强。雕刻规整细腻,刀法娴熟,笔道清晰,刀刀见笔。两粘边一有“松”字靛蓝色印戳标识,一有“朵云”红色印记。另有墨笔手写刻工姓氏。
其二,9寸5分长9骨如意式竹胎漆骨。9骨是日本式,特点是大(边)骨、小(内)骨细窄无甚差别,只是大骨略厚实些。日式折扇股数少,折宽(档)自然大,便于书画表现,尤其讲究材质的名贵和制作的精细。此扇骨是民国早些时期漆器,做工考究,样式别致,髹漆精到,厚重牢固,色泽乌黑,泽光纯正,显示出漆骨固有的雍容高雅。大骨整体为如意形,寿字纹如意头硕大,易于粘牢纸面,小骨若水波(蛇形),相邻两骨峰谷交错,起伏连绵,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。聚头为花瓶式。贴面有“隆”字图案标志,尚不知为何地何家徽记?敬祈识者指教。
其三,6寸长30骨全棕坤扇。此为“杭省舒莲记”扇庄精制黑纸雅扇(有标识),民国时出品。自古“杭州雅扇”与丝、茶为杭州三绝。棕竹珍稀名贵,产于黔桂山区,用于扇骨,竹筋细匀,厚薄一致,花纹优美,柔软富弹性,摇曳轻盈。棕骨一般不雕不刻,保持着自然花纹和原有的雅致,动笔动刀反而易于沾上俗气。如此件精美怀袖之物,女士使用确可平添几分妩媚。